精品项目

中保研碰撞新排名:凯美瑞全优,天籁A柱强度引争议!

2025-09-30

近日,中保研(C-IASI)公布了最新一期碰撞测试排名,丰田凯美瑞以全优成绩(G级)成为焦点,而日产天籁因A柱强度问题引发争议。此次测试覆盖了车内乘员安全、车外行人保护、辅助安全等核心维度,结果不仅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,也折射出车企在安全技术上的差异化路径。

凯美瑞:TNGA架构铸就全优神话

中保研碰撞新排名:凯美瑞全优,天籁A柱强度引争议!

作为丰田TNGA架构下的明星车型,凯美瑞在正面25%偏置碰撞、侧面碰撞、车顶强度等六项测试中均斩获G级评价。其A柱采用1500MPa热冲压钢,配合全系标配的10安全气囊和预紧限力安全带,在64km/h的25%偏置碰撞中,A柱无明显变形,乘员舱侵入量控制在极小范围。这种“钢筋铁骨”的设计源自丰田对车身结构的极致优化——通过增加焊点、使用高强度粘合剂,车身抗扭刚性较前代提升30%,同时采用可溃缩式转向柱、吸能式轮毂等细节设计,将碰撞能量分散至车身骨架而非乘员舱。

在主动安全方面,凯美瑞搭载的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系统,通过毫米波雷达与单目摄像头的协同工作,实现了全速域自适应巡航、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,在辅助安全指数测试中同样获得G级。值得一提的是,凯美瑞在中美两国的严苛测试中均表现优异,美国IIHS的“Top Safety Pick+”与中保研全优形成双认证,印证了其全球统一的安全标准。

天籁争议:A柱强度及格但暗藏隐忧

相比之下,日产天籁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中虽获得G级,但A柱表现引发质疑。根据测试数据,天籁A柱采用1200MPa高强度钢,在正面25%偏置碰撞中虽未出现断裂,但A柱上部出现约15%的形变,这一数值接近2025年新规中“弯折率超15%直接评差”的临界点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天籁为优化碰撞成绩,在A柱内侧增加了三角形加强件,这种“应试设计”虽能在特定角度测试中提升表现,但可能削弱实际事故中的泛用性。

从分项成绩看,天籁的侧面碰撞仅获A级(良好),B柱与驾驶员座椅中线距离为10.5cm,未达到G级标准的12.5cm。此外,其低速碰撞维修经济性指数为M级(一般),前保险杠、大灯等部件维修成本较高,反映出设计上对经济性的妥协。尽管天籁通过增加侧气帘长度、优化座椅头枕等措施弥补了部分短板,但其安全表现仍落后于TNGA架构的凯美瑞。

行业启示:安全设计需兼顾应试与实用

此次测试再次凸显了中保研25%偏置碰撞的“照妖镜”作用。凯美瑞的成功源于TNGA架构下的系统性安全升级,而天籁的争议则暴露出部分车企“单点强化”的局限性。专家指出,A柱强度并非唯一衡量标准,车身结构的传力路径、材料分布、碰撞能量管理等综合设计更为关键。例如,凯美瑞通过将碰撞力导向车身底部纵梁,而非单纯依赖A柱硬抗,这种“疏导式”设计更符合真实事故场景。

对于消费者而言,购车时应重点关注中保研的“车内乘员安全指数”和“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”双维度。前者直接关乎生命安全,后者则影响长期使用成本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车型虽在乘员保护上表现优异,但维修经济性较差,如天籁的低速碰撞维修费用比凯美瑞高出约30%。

结语

中保研测试不仅是车企的“试金石”,更是消费者的“避坑指南”。凯美瑞的全优证明了安全与可靠并非对立,而天籁的争议则警示:安全设计不能止步于测试标准,更需回归真实场景。随着2025年新规将A柱弯折率纳入强制考核,车企的安全研发将面临更严峻挑战。未来,那些能在结构创新、材料应用、智能防护上实现平衡的车型,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。